金年会

【閱微之一百二十二】古代清官的數字雅号
發布時間:2020-02-22 12:19:32   點擊: 2836次

我國曆史上出現了很多清官廉吏,他們愛民自律的品質在一代代百姓中流傳。人們根據他們的事迹,以數字綽号、稱号、雅号贈送給他們,以樸素的形式表達對這些好官、清官的愛戴和敬仰。

  半鴨知縣。清康熙年間,于成龍在任廣西羅城知縣時,廉潔自律,寸禮不納,安于清貧。一次,他的兒子千裡迢迢從老家來探親,在返回家鄉時,他沒有什麼給兒子,隻能把廚房裡的一隻鹹鴨割下一半給兒子帶在路上。這件事流傳開來,人們都稱他為“半鴨知縣”。後來他任兩江總督,雖然官越做越大,但是艱苦樸素的精神卻始終不變。在江南時,他整日喝稀粥,食青菜,時人又譽之為“于青菜”。

  一錢太守。東漢時期,劉寵任會稽郡太守,操守清正,政績卓著。在他離任前,會稽老百姓為感謝他,自發拿出家中的錢,推選了當地幾位長者去送他。然而即使衆人苦苦相勸,劉寵堅決不受。最終雙方各退一步,劉寵就象征性地收下了一錢。從此,“一錢太守”的美稱便在當地傳開了。

  二不尚書。明代範景文,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内閣大學士等要職,始終清正廉明,從不以權謀私。在任東閣大學士時,為杜絕親朋好友的請托,特在府門上書六個大字:“不受囑,不受饋”,以明心迹。此舉讓老百姓交口稱贊,尊稱他為“二不公”或“二不尚書”。同僚中的正直之士以範景文勤政廉政為内容撰成一聯,上聯是“不受囑,不受饋,心底無私可放手”,下聯是“勤為國,勤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

  三湯道台。清代湯斌,在擔任陝西潼關道台期間,廉潔自律,居家持儉,一日三餐多是清湯,少有葷腥,加之他為政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于是有了湯斌“為政清白像豆腐湯,生活簡樸像黃連湯,于世道人心則像人參湯”的說法,“三湯道台”的雅号就此廣為流傳。後來,湯斌出任江蘇巡撫,在吃穿用度上仍然極其節儉,還是餐餐都有一道豆腐做的菜,又被蘇州百姓冠以“豆腐湯”的美名。

  四知先生。漢代楊震一生為官清廉。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途經昌邑,昌邑縣令王密聽說後,為報答從前的舉薦之恩,特備黃金十斤,趁夜深人靜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嚴厲批評了王密。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楊震說:“你頂天而來,天知道;踏地而來,地知道;攜金而來,你知道;贈金與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不知。”後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五代清卿。隋朝袁聿修,曆經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和隋五個朝代,曆任尚書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書等要職,為官五十餘年,兩袖清風,素有“清郎”之稱。袁聿修曾以太常少卿身份巡察各地,時任兖州刺史的老朋友邢邵,派人送給他一些白綢作為禮物。袁聿修在退還白綢之時修書一封,上面寫道:“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邢邵欣然領會,回信說:“弟昔為清郎,今日複作清卿矣。”後人因此稱袁聿修為“五代清卿”。

  八一巡撫。清代張伯行居官清正廉明,曆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為謝絕各方饋贈,張伯行曾特地撰寫一篇《禁止饋送檄》,張貼于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其中說道:“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财,此物何來?”該文申述了關心百姓疾苦、注重個人名節、反對送禮行賄的主張,被視作為政清廉的“金繩鐵矩”。這段話僅五十六個字,共用了八個“一”,張伯行由此赢得了“八一巡撫”美名。

  曆史不斷地告訴我們,為政者厘清公與私,就能因公生廉,因廉生威,因威而得長久。官清方能萬古流芳,百姓送給他們的這些雅号,正是民心所向。(轉自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


XML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