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2015年1月推薦書目--《孤獨六講》
發布時間:2015-01-15 10:04:21   點擊: 15885次  

1210267N4N430_b.jpg

孤獨的徽章

                        ——《孤獨六講》讀後感

  從來都沒有放棄對蔣勳這個好人的期待。

  他寫的文字總是溫和的,中國式美麗的,甚至是陰柔的,或者是緩慢的。力量内斂卻極有力極深沉,讓閱讀世界裡面生活的人們無法繞開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細緻觀察生活這個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蔣勳的藝術評論也是一種登峰造極了。我早早地在美術館東街的三聯書店買到青花般色彩的《孤獨六講》,書本的外貌就是一團濃濃的孤獨,盤踞手中化不開去。當時我對它的預期是勸導心靈幹涸的人們尋找生活的意義雲雲,萬萬想不到其實這難以啟齒的孤獨二字竟可以坦然成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獨也好,思索孤獨也好,或曰畏懼孤獨還是好,人其實不能總是太苛求,生命中該來的自然會來,如果孤獨了,反而可以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蔣勳還是那個蔣勳,一頭小卷卷發,說話頓挫有緻。我很羨慕這個人的知識結構,直接說就是很想把這個樣子的頭腦裝進我自己的身體,他的頭腦在我看來是自然生長的,不像有人書讀多了愈發僵化和脫離現實,而他,靈氣了得。看《六講》的之前和之中,也看他其他的文字,像那本精巧的可愛的《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真是讓人愛不釋手!知識量飽飽的,字字珠玑,縱然有也還算好看的古老的《曆代名畫記》,但蔣勳的這本居然可以反反複複地快快樂樂地讀很久。回歸到藍白色相間的《孤獨六講》,我有的時候相信它是一本哲學書,因為“這是一個愈來愈孤獨的社會,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内心裡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這裡似乎是對人類情感關懷的提出問題環節,我們每個人都急着說話,每個人也都沒把話講完。是不是社會的發展真的應驗了人常說的“表面愈華麗,内核愈空虛”呢!蔣勳對孤獨的處理是有條理的,他創造了孤獨美學,這裡面包括: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暴力孤獨。一個人到頭來還是一個人,孤獨是生命存在的常态,可是主流的聲音永遠是在避免這個常态,相反地總是更多的讨論集體、外在的形制來造成生活的繁榮。孤獨長期不被重視,逐漸邊緣化,成為了生存的變态,曾經張楚唱“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孤獨在每個人心裡是不能告訴别人的,因為孤獨是軟弱的,愚蠢的,不識時務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是個拿不到台面上的情緒。就像前些年國人還不敢談性一樣,現在,于孤獨,就是這樣卑微和需要回避。

  我在想,我們都在讀都在思考,但這是不是都有些流于形式,因為我們心目中的這本書是從書店的文學書架拿過來的,我們都喜歡蔣勳好心腸的文字,可是不喜歡自己被改變成好心腸的大腦。除非,是誰在心裡面把它擺到了哲學書架,往大了說,從孤獨入手,探索現代社會的出路。美學是哲學。我想到了李澤厚,我覺得他影響了蔣勳。或者呢,這個社會總是會有一批人,總是可以從美學的角度看待人類曆史發展,沒有的是忠臣義士,有的是内心忠誠的活生生的人。孤獨也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可以選擇的美妙的生活方式。逃避不是辦法,因為逃避不了。蔣勳說:生命裡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裡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對啊,如果不能對自己坦誠相見,何以面對芸芸衆生,何以潇灑地活一輩子呢。

  讀蔣勳的《六講》有時居然很動情。第三章革命孤獨就很精彩,開宗明義,他就說,革命者迷戀自己年輕時候的潔癖,而且深信不疑。革命是一種青春儀式,我特别喜歡蔣勳這樣子理解革命。蔣勳繼續講:某位西方作家說過,如果二十五歲時不是共産黨員,一輩子不會有希望;如果二十五歲以後還是,這一輩子也不會有什麼希望。共産黨就是革命,是一個夢想,革命是理想的東西,是完美産物。這個時候我不太在意他要講的孤獨主題,就隻是特别在意他對革命和青春的理解,讀到這些地方,腦子裡忍不住就要想像一九年的中國六八年的法國,其實我根本不可能很客觀地想像當時的場景,但就是願意相信當年就是我腦中的浪漫的激動的光影,革命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我想。蔣勳寫革命的孤獨,革命是為理想奮鬥的行動,如果革命真的成功,那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理想的光環消失了,美感會消退,容易和周圍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會,孤獨。革命的終點就是孤獨的開端,赢了權力輸了詩意吧!我認為蔣勳很适合來談論“孤獨”這個東西,孤獨不是寂寞,是有些神秘有些高雅得不食人間煙火的感情,自古憂郁孤獨的人都是普魯斯特,永無可能是一個不流連似水年華的庸人。蔣勳自然是優雅的,研究藝術史,研究美學,他總是比平常人敏感,對審美和思想總是格外在乎。需要他這樣一個溫和的尖銳評論者來幫我們找到感情與理智的突破口。李銀河引導我們正确認識兩性,蔣勳在哲學意味上讓普羅大衆理解孤獨,享受孤獨。

  孤獨是人活在世的大事。誰可以離得了孤獨,就好像不讓你睡覺,肯定會精神崩潰一樣,不知道孤獨為何物,何其哀哉!讀《孤獨六講》隻消一個短暫的下午,紙張柔和,一頁白一頁藍,既是手掌的享受,又是眼睛的舒張,更是心的成熟了。現在的我手邊還有他的新近一些的《生活十講》,幸甚至哉。讀它讓我漸漸覺得人生最大的哲學命題是美學命題,人類天生對美麗的美好的事物充滿好感,當然這裡說的美不是膚淺的外表漂亮了,隻要是真的美的東西,一定在倫理道德上也是講得通的,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終究是衆望所歸的。最近買到的《人物周刊》講李澤厚晚年的生活,其中有一部分說李澤厚的人生原則,就覺得他,人活得大氣潇灑,因為他注意生活中的美好,看似沒有做什麼,實則收獲了安甯祥和的日子。如果一個人美好了,那麼他或她必然是幸福的完美的。

  蔣勳娓娓道來的對孤獨的注解讓人心中愈發清淨明亮,關鍵是被放慢了生活進展的速度,有了停下來看世界的機會了,方才發覺曾經沒有觸摸過的感情,曾經沒有體驗的片段。既很難講《孤獨六講》是一部美學論著,亦很難講是一本随筆散文集,它是一本美麗的書,教人不忍把他當作嚴肅的哲學,可又不好輕亵它去,把它拿将來隻當飯後消遣。好了,不這樣空無一物地評說它了,還是回到書本,和蔣勳對話吧。

  諸多觀點我頻頻贊同。譬如,在情欲孤獨這一章節,認為少時的情欲隻能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會轉化,會以其他方式釋放出來,男生通過閱讀武俠小說,女生則讀瓊瑤。想到了許多回憶和建構青春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也好,《藍色大門》也好,《我親愛的愛達荷》也好,他們的橋段均可以在情欲孤獨裡找到理論基礎,孤獨的情欲是青春的主題,如果在青春的時候,情欲是熱鬧的遊戲,或者是拈手既得的玩具,那麼這個世界上也許不會總有勾得起濃烈懷念青春的事情了。再者,在倫理孤獨的部分,重新審讀了“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句話,被孤立的總是與大家不同的東西,所以有了“法不責衆”所以有了“跟緊潮流”所以有了“皇帝的新衣”。

  快不知道要講什麼了。語言的力量有時無窮無盡,有時卻又蒼白得不得了。有誰規定漂亮的花盆就一定要種漂亮的植物,難道孤獨的人就不能佩帶成功的徽章了麼!也許…這是我微小的大腦讀完這本書作出的總結,我明白任何一種選擇都是需要被理解的,世界的文明程度取決于一個一個生命對另外一個一個生命的寬容與大度。應該是沒有錯的吧。(本文作者及出處: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0e6666010110bi.html)



  小提示:如您對此書感興趣,可以前往電站管理局職工書屋借閱。



XML 地圖